《李茂扮太子》:开心麻花带来的喜剧流水线,观众该不该买账?

来源:飘花影院人气:244 更新:2024-01-05 11:51:57

《李茂扮太子》是一部由“开心麻花”团队带来的喜剧,上映于一月一号,截至一月十号——

九天的时间影片斩获了

3.24亿的票房,平均每天能达到

3600万,猫眼也打出了

8.5的高分,算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但看了眼豆瓣,结果评分

只有4.6——要知道,你们心目中烂片的典型《上海堡垒》也有5.8分呢。这一边是高票房、高口碑,另一边是烂片中的烂片,我们到底该听谁的?

在看过电影之后,我发现相较于电影本身,其实更加值得讨论的是电影的模式和大家对于这部电影的看法。

首先,在豆瓣评论区,入眼处全都在说这部电影

“笑点尬”或者“降智”;而猫眼里有许多恰恰就是反驳这种论调的,其中大多数带有观点的五星评论都在说——

看个喜剧片而已,只是图一乐,解压就好了……可谓两极化十分严重。

这里的关键矛盾就在于,

我们到底该拿什么标准来评价一部喜剧或者说一部喜剧电影?

之所以会有这个矛盾,恰恰是因为这是“喜剧”,这和其他种类的影片是大不一样的,因为

喜剧有个十分明显的判断标志——那就是让人笑,或者能让人笑。这是谁都看得见,谁都感觉得到的,相较于其他的剧种,这个判断是最简单的了。

因此才会有这样的观点——我笑了不就好了吗?还管那么多有的没的干什么?

其实我不反对以上观点,具体原因会放到下面。

这里不妨先把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摆出来,让大家评断评断。我不讳言我赞同豆瓣评论区的观点,因为无论是剧情还是笑点,这部影片打磨得都不够好。剧情推进上没有逻辑,笑点则十分表面化;实话说有些地方我是笑了出来的,但是感觉很不尽兴,像是挠了挠手心就草草了事。看完之后,我觉得用个比喻来形容它很合适——这部电影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稍微逻辑化了的小品合集,或者是搞笑短片的合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关键还是

剧情太琐碎了,里面基本上没有出现三分钟以上的片段,而全是一个接一个用一些大家还算熟悉的面孔来串场。这样的桥段,单拿出来看,质量或许能达到中上,是不错的,可要是放在正片里,尤其是这种情况过多就会让人觉得刻意了,觉得和主线没有关系,单纯就是要一个人来耍耍宝。

这样的桥段里,主角反而失去了他的“光辉”而让人以为是用来串联前后的——很多情况下这是让观众错乱的,是得不偿失的(当然关键看怎么用)。

这让我想起了那部“惊世骇俗”之作《祖宗十九代》——同样是豆瓣评分四点几,同样是有许多串场演员,剧情散乱,可谓同病相怜。

这让我有些怀疑,会不会因为是舞台出身的人和剧团在做电影,他们便把攒舞台剧,攒相声的那种“一出出”、“一段段”的模式搬了来?或者干脆就是用“段子”把电影垒起来的?

为此我重又去看了德云社和开心麻花团队制作的几部电影(主要是开心麻花),发现以上猜测确实是存在的情况,而且时间越到后来,这种方式产出的电影渐渐就能看出模式化的特点了。

比如我们把这几部电影拿出来比较——《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西虹市首富》、《李茶的姑妈》、《温暖的抱抱》、《李茂扮太子》。由于《驴得水》不算这类的典型,《半个喜剧》本人没看过故不算入内。

这几部电影如果大家都看过就会发现,其共同特点有两个:

其一,所有的影片从头到尾无论是过度桥段还是剧情的主干都

遍布包袱,即使是在煽情,即使是在危机的时刻等等,所有的地方你都可以找到包袱(甩不甩地响那就又是另回事了)。

其二就是几乎所有影片的结尾都要煽情,都要力图达到那个

“高级喜剧”的笑中带泪的效果。不过我也必须承认,其中《羞羞的铁拳》并不是在结尾煽情的,结尾是一场激战,在这一点上并不典型。

或许有人说,很好啊,喜剧不就该这样吗?就该从头笑到尾啊,或者就该拔拔高啊。

但我要说的是,这些特点并不是所有喜剧片都会有的,只是开心麻花的电影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喜剧也是多样化的,比如就有“黑色”的,譬如《让子弹飞》,也有轻喜剧,也有“无厘头”等等。

而当我们再来看这些特点,或许有人能想到“喜剧人”这档综艺。

这档综艺里就是充斥着这种搞笑加煽情的模式,尤其是

结尾必煽情,以至于到后来大家对这产生了些厌烦。而鉴于这档综艺里也充斥着开心麻花的人马,我们或许可以猜测,这种从头笑到尾并且结尾煽情的模式或许就是

在“喜剧人”这类成功的喜剧综艺的检验和开拓下产生的。

所以我们看《夏洛特烦恼》,马冬梅在婚礼现场揭穿夏洛处境的时候几乎全程都是在抖包袱,夏洛向大春“要回”冬梅的时候也在抖包袱,夏洛得了白血病也在抖包袱。而相应的在结尾夏洛在体验了辉煌人生之后的失落,对冬梅的追悔,再到失而复得,都是在煽情。其他影片也基本是延续这个模式。

而这还只是雏形,何以我们现在要说它是流水线呢?

大家想,这样的模式其实是难度极高的不是吗?又要全程笑点,又要有情有泪,哪有那么容易?这不但是对剧本的挑战也同样是对演员的挑战,所以至今为止几乎所有的影片都来自改编——要么是改编自话剧,要么是改编自其他电影(举的例子中,《李茂扮太子》除外)。

我想这里的原因也可以猜测:改编其他电影意味着故事的

主线和逻辑就不需要担心了,只需要向里面添加笑料;改编话剧则也是只需要把经过检验了的

剧本电影化,荧幕化。这里说简单并非是说改编就是简单的,而是相对来说,达到上述的目标比从零起步写本子要容易得多。而我认为这起自改编,再用戏剧化、电影化的方式来充实它的过程就是“开心麻花的流水线”。在这样的流水线作业下,或许以后我们将看到更多的有着我们上面说过的特点的作品。

不过我们说它是流水线并非是说这从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就是敷衍的。毕竟好莱坞就是充斥着电影生产线啊。就像我们最熟悉的那种

大主角组建主角团的打怪剧情,不就是在这种流水线下产生的吗?

也就是说流水线毕竟是工具,你要是在这样的框架下花了心思,剧情串联的好,镜头美、特效棒,前后呼应,那就是值得点赞支持的。可是你要是把电影做得像PPT,连前后都不搭噶那不就是敷衍吗?而一旦别人花了钱来看电影,看到的是敷衍,那任谁都是不会买账的。

鉴于目前在这种模式下产出的电影已经出现了些许问题,我们接下来就来分析分析这些问题和它所产生的原因——3、可能会有的问题和其原因

前面我们说过了这类电影的特点,现在我们来这么看——似乎在这条生产线上所生产的电影其最终目标就是要使电影满足上述特点。而我们也说过,如是把这些特点作为目标那会是个极高的要求,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

一律对每一部电影都设定高目标反而是一个缺点。

因为他们对这个目标太执着了,当剧本本来没有那种力量的时候,你却硬要让它焕发活力,让它可乐,让它可哭,那对观众来说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来,可太难受了。

这其中肯定也有那道大荧幕和舞台的差异带来的结果呈现上的不可测,也就是说即使这个剧本在话剧舞台上是个精品,拿到大荧幕上,没了那种“气氛”有的点他就是烘托不起来,有的情他就是点不到人的心里。

而又有的时候,为了打造包袱,编剧或许会设定一个条件或情境,这个

条件往往是不管它实不实际的,主要还是看它有没有冲突和可开发性。这要是放在舞台上或许很快就能让现场观众带入了,毕竟人就在台上,气氛在那儿了;可放到大荧幕上,

观众就可能不接受。

其次,为了达到满是笑点的结果,或许人们就发现,把电影的剧情分成一段段的,用段子去填充,再叫一些大家熟知的演员来客串,这样攒起来也就是电影了。这样的讨巧很容易被人看透,也很容易让人感觉,这是在敷衍自己——那谁还会爱呢?

上面说的“流水线”,我并没有要去给它下定义的意思,而只是说似乎目前“麻花”产出的电影出现了些许这样的趋势或者兆头,我便用我的理解去称呼了它。而若果真如我所说,未来这种模式真的成了生产线,那对于这样的喜剧,尤其是喜剧电影,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呢?

我想关于这个问题,必须要从电影制作者和观众两方面来说。

首先,

对于电影的制作者,我们必须要表扬这种高要求的目标,不过也必须要承认能达到这样要求的作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拿到剧本之后,您要是发现似乎没有办法达到那两个目标,那何不降低一点要求呢?转而求其次,最起码把电影做得能看。

我想观众是可以接受一部分的铺垫和抒情的,也是可以接受没有煽情纯纯的搞笑的,但是至少要做到用心把电影做平衡这一点吧。

对于观众而言,我们会发现,在对这种模式的追逐下难免就会出现烂片。而我要说的是,当我们在看到烂片的同时也要看到,这种尝试也带来了诸如《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以及《羞羞的铁拳》这样的好片。好影片和烂片是在同一个要求下产出来的,那就意味着好和烂都是尝试路上的必要产品,我们应该给予公司和工作者一些耐心和理解以期更多的佳作能呈现出来。而另一方面当遇见敷衍的情况,就该毫不留情的给出自己的意见。

不过还是要说,这个世界上的人是不同的,那么他们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就比如之前在下因为熬夜,可能太累了吧,在看之前看呕了的《李茶的姑妈》的时候也笑得很开心,感觉十分不错。

这说明什么?肯定也是有和作者一样的

身心俱疲的人吧,当他们看影片,由于某些原因可能无法注意到一些细节和逻辑,

看这些笑料堆叠的影片反而看得就是很开怀,很解压,那我们也不应该对他们进行攻击。

大家都是向往美好的,只不过美好不总是降临。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08-2023